女兒的中文學習打從出生以來就一直是我很頭痛的項目。
看了很多新民家庭的案例,沒有母語環境,基本的生活會話都七零八落,字不識幾個,
不要說是認識以中華思想為核心文化的台灣,
更遑論我在意的綜合東西方哲理與自省思考的批判能力。
會這麼日夜擔心絕非庸人自擾,
女兒的成長目標除了普事性的價值觀,
因應我們加台兩地的生活模式。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養成前提--
在中英文化裡皆得到自我身分認同和歸屬感,精通中西思想文化精華,
其人際相處關係、社會體系適應能力、還有未來的工作能力,皆能自由切換。
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從出生到個人思想較穩固的18歲以前注意中西文化比是關鍵。
現階段的職業犧牲暫緩也是為了孩子往後固本培元的做法,
雖然收效在數十年之後,但今日不做,必貽明日之悔!
僅記在仁川機場台灣媽媽對亞洲臉的美國兒子有台灣恐懼症的懺悔。
女兒在台灣有龐大家族的海外台灣子女,也是加拿大洋人家庭的直系血親,這點很明確。
既不是西方社會裡的華人份子,也不是回台灣喝洋墨水長大的CBC。
不中不西的且難說有涵養了,有點不倫不類,在是國文化坦白講也有點格格不入。
且看過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的人,大概會比較了解我所說的意思。
移民加家庭與其子女的身分認同有很多種,能坦然接受中西文化身分、也分別能夠適應的當然最好。
成功案例的共同點
截止收蒐集到卡爾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劉逸婷、7樓教育媽媽、
溫哥華國中老師帶子回台念一中、劉墉之子劉軒,5個成功案例。
從這些案例之中,謹慎分析成功背景和因素,包含
學習計畫皆由家長主導、即早製造學習環境、長期持續,
普遍美洲小孩的弱科是國語(包含書寫)和數學,其他科目可以後來補強
方謂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母語學不成的原因,大概跟在台灣多數人學不好英文的狀況一樣。
教學者(家長): 缺乏有計畫、有系統的學習、練習教材,不間斷制訂學習規劃表。
回台灣購買中文學習教材、練習本、中文方塊字稿紙
選定教學教材,科目、活動、材料、練習本/單,進行時間範圍、休息時間。
編寫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習計畫大綱與核心教育理念、目標。
填寫教學評語,調整學習方式、內容。
協助製做作品集。
注意各科學習的時間不要太長與學科交替性 不要慣壞求知慾
學習者(小孩): 缺乏語音、文字語彙輸入環境與實際練習說、寫的語言輸出練習。
另外,記憶性詞彙資料庫不足,難有學習成果。(語言的記憶性、反覆性,尤其重要)
學習的要點:資訊輸入-> 練習操作 -> 成效評量 -> 加強訂錯練習 -> 再次評-> (擴張資訊,再次循環)
陸桴亭論小學云:
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歲後,知識既開,物慾既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歲前,使之熟讀。(錄自陳宏謀「五種遺規」。陸世儀,號桴亭,明末理學家,劉宗周弟子。明亡,隱居不仕,講學於東林、太倉等書院。)
這和老卡爾主張先學語文史地學科後數理有一曲同工之妙。
幼兒學習 先學文科: 知識面的語言、音樂、美術、史地、體育。 (從文字描繪出的實景,具象化理解) 的理念不謀而合。
生活面的生活常規建立、興趣培養、性向挖掘。 學習主要沒有壓力,
後學數科: 知識面的數學、物裡 (重理解) (語文能力都沒障礙,概念性理解)
生活面則實際謀事、從經驗中學習、尋找人生方向
優良居家自學網路資源
中國語文學習 家中有私塾 華山書院 (國語文、文化學習)
家庭教學計劃經驗談 自主文章海(自學家長思辨精選)
數科教材推薦 社團法人自主學習促進會
各領域的在家學習注意事項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錯中學習是重要的學習途徑,正確引導常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