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靜純 小姐
滿屋子髒衣服、髒襪子、堆積如山的未洗碗盤,孩子視若無睹!
眼看著大病初癒的母親在花園裡割草,孩子卻毫無幫忙的意願!
居住在美國佛羅里達企業鎮,五十六歲擔任社工人員的巴納德與四十七歲的家庭主婦凱特試過心理學各種方法,鼓勵十七歲兒子和十二歲女兒多做家事,甚至揚言不給零用錢,卻始終無法改變孩子好吃懶作的習性。他們憤而「離家出走」,搬到院子裡紮營,希望兩個從不做家事的孩子因而覺悟,學著負責與將心比心。
有許多人聲援這一對父母,為他們加油,大聲疾呼該搬出來的是孩子才對。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與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會形成的,如果父母沒有把握孩子各階段的黃金學習期,那麼就應該要承擔起責任,加倍用心陪伴孩子一同成長,而不是以硬碰硬。
父母在孩子小時就需建立與孩子正面的溝通管道,也許是在餐桌上,也許是在散步的路程中,藉由對生活中各種事務中正持平的討論,來培養孩子對於事理的認同與實踐。父母必須適時的站在孩子的立場領略其思考模式,並帶領孩子站在不同立場來思考問題,讓他們學習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符合自己與他人需求的選擇。
其次,父母必須示範責任感給孩子看,抱怨家事,只會教孩子抱怨。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責任感,但這些父母卻常在赴約時遲到。父母必須要常常自我省思,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責任心也自然養成。
孩子幫忙做家事,其實也就是在學習獨立生活的基本技能,並藉此學習工作的價值。父母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帶領孩子一起完成家事或工作,並以正面的讚揚取代消極的責罵,在做家事的過程中教導孩子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旦責任感養成自然就能增強其自信與自尊。孩子愈大,就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在責任完成的過程中也就更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進而去計畫、組織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達到真正的獨立自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同理心的培養和責任感同等重要,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理解不同的思考行為是必要的,對於生物、無生物等大自然的保存與愛護也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不二法門。教養不能躁進,父母要能與孩子共同成長,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 Aug 21 Tue 2012 00:01
共同成長 創造雙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