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玉英 小姐
離開學校後,進入社會的第一分工作是公司會計。記憶猶新的是,這時期我經常不明原因的肚子痛和頭痛。當時,尚未有勞保制度,公司也無年休、事、病假制度,常請假就得小心老闆的臉色了。因此,縱使工作的負擔時時壓得我連作夢都想逃避,還是得搥打著如千萬隻螞蟻在亂闖的頭顱上班去,因為這些工作無人能幫忙做。其實,如有人能幫忙做,老闆何必付我薪水呢?。至今回想,當初的心境如能將負擔轉為擔負,可能感受會是大不同了。
「負擔」會隨著人生旅程各有不同,也會隨環境不同而增減,當然,當事者的抗壓性,更會隨個性不同而有輕重之別。如負擔超過就變為負荷,也是人人所不願擔負的,甚至會讓人唯恐逃之不及。
在無法逃避的情況下,迎面而來的壓力雖是不得不承受的負擔,但也有積極進取之人將之轉化為「擔負」。如各行各業領導階層的人,其「負擔」絕對異於常人,在競爭激烈的現今,其負擔更是與日俱增。他們經由每階段的淬練,生就擔負的使命,將之視為「自我挑戰」,自設目標,努力不懈,經由達成目標甚而超越目標的喜悅,再設下一階段的目標。如此周而復始的享受工作或成就的樂趣會牽引著「擔負」輕如浮萍,進而能承受「負擔」之大為。
輔導室裡經常聽到新加入的媽媽說:「不要給孩子壓力,讓他有個快樂的童年,吃、喝、玩、樂任他高興,因為童年只有一個,不再回來。」
好媽媽呀!家長當下的擔負就是要教育孩子盡本分。那不是壓力,如有壓力則是來自環境給予的過度期望和主宰,加上孩子面對問題時,得不到鼓勵和協助,反而受到的是苛責及漫罵,這樣痛苦的待遇,誰要呢?我們也大大不贊同如此的家教。
再說,我們總是看到才二、三歲的幼兒在輔導室裡好快樂的學習。幼嫩的個兒背著大大的黃提袋,神氣十足的如同上小學的哥哥姊姊。聽家長說,每逢要上輔導室的早晨,孩子都會自動前一晚早早上床睡覺,隔一天早早起床,連平日在家也都會嘟嚷要媽媽帶來輔導室。
聽了著實讓人高興,這不就是快樂學習嗎?誰說任他吃、喝、玩、樂才快樂呢?相信不給予學習的孩子才會天天跟媽媽說「好無聊」,時時吵著買玩具。而有學習的孩子,隨著教材的進階,層層挑戰,不只玩加、減、乘、除,也玩分數,更玩正負數、方程式,看到童話書會主動翻閱朗讀,隨口還哼唱英文童謠。這些學習的成就,不只家長驚訝於幼兒的潛能,連原本極反對的阿公阿嬤也嘖嘖稱道「阿孫」的優異表現!
孩子在幼兒期就能藉由「玩」的學習建立負責任的態度,培養敏捷的觀察力,積極主動的作業力,不亂發脾氣的情緒能力和守秩序的自制力……,這些能增強孩子「擔負」的能力,隨著學習期間,養成優質的生活習慣,就不再視「負擔」為「負荷」了。
二十多年的輔導路,從未有因壓力而想逃避的念頭,反倒是為了成就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而時時期勉自己,不讓進輔導室學習的孩子浪費掉稍縱即逝的童年。這雖是教育工作者的「負擔」,但心繫「擔負」的使命,就能日日享受「忙碌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