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轉載自張麗卿雅虎部落格



『保濕的概念』

保濕資源,不一定得來自外擦上去的保養品

保濕,是一種健康概念,健康的皮膚,保濕機能就正常運轉。

所以,在過度依賴保養品保濕的同時,要想辦法,讓皮膚發展為正常狀態。

 

台灣的梅雨季,相對溼度達80﹪以上。這幾天更高達90%。冬天降雨時,相對溼度也可達80﹪以上。年平均值也是80%。

所以,台灣人的皮膚很「悶」。不只環境悶,天氣熱猛排汗,汗水(天然保濕因子喔)全到皮膚表面報到。

角質哪來乾燥缺水之虞啊?成天皮膚又濕又黏的,那就是「高保濕」啊。

 

如果不是待在冷氣或除濕的環境,拼命往臉擦高保濕產品,就算強調無油,也是多餘的。(不如多喝點水呢)

而如果一進到冷氣房,角質守不住基本盤(健康皮膚的角質層含水率介於20~30%),那就是皮膚不夠健康。

皮膚不健康,就像盆栽長不好一般,不是一直澆水,而是要施肥。

 

施什麼肥?胺基酸、酵母萃取、維他命、微量礦物元素、抗氧化成分等小分子,才是使肌膚健壯的肥料。

(版主註:基礎保濕開價接有售 歐萊雅Hydrafresh、 Future e、Simple、Curel、Marcell Essencitail系列)

高效的保濕成分,像是玻尿酸、多醣類、膠原蛋白等,多半分子量極大,不能滲入肌膚之外,還會阻礙吸收、悶住汗孔排汗啊。

(版主註:理寶Fluid、Dr. Wu 保濕凝膠)


『氣溫低,身體要補油 』

冬天氣溫繼續降,上班上課都提不起熱情,「皮繃得緊」這件事,可是從頭到腳都會發生的!

這會讓人24小時渾身發癢、渾身不對勁。大部分的人,這時候選擇乳霜擦厚一些、身體再繼續癢的話,再來補擦一次。

講實在話,要連續10℃冷個五天,用掉一個月份量的身體乳、還是抓破皮的,也是常有的事!

在台灣,一般的身體乳、臉部乳霜,「油度」普遍偏低,大概只有強調異位性皮膚炎、敏感性肌膚專用的藥廠品牌,

油度比例才會高到30%(版主註:A derma/Cetaphil) 正常肌膚用的,普遍低於15%,再高,不夠冷的時候,就會被嫌棄

(太油太悶)。


所以,遇上寒流來襲,全身的皮脂腺只剩貼近心臟區的前胸後背還會冒出油脂到皮膚表面,其他地方,

越容易受氣溫影響而冰冷的部位,越是竄不出油脂來形成保水膜。

如果還洗熱水澡、還來個泡泡澡、還用沐浴乳香皂拼命刷洗全身,那當然更是把角質縫細僅有的油脂趕盡殺絕。不緊繃也難。

身體乳、護膚霜等,在溫度不是那麼低時,用來補油補水是足夠的。但溫度超低時,真的不夠。而且擦厚兩倍也不夠!

問題出在哪裡?乳液或面霜或者稱為gel-cream的凝霜,就算有20%的油脂比例,

擦在皮膚上1克,也會有70% (即0.7克)的水分蒸發掉,

0.2克的油脂與乳化劑、膠質等,就以充滿油脂缺口的洞洞裝結構「蓋在皮膚」上。

這樣當然無法讓油脂一次到位,所以緊繃的問題無法用一次二次塗抹的方式改善。


一次到位解除本緊繃的要領是:先擦油。


很多人懂得天氣冷時或者乾性肌膚者,在乳霜中滴加幾滴油,混合均勻後使用,補強油脂的不足。

這種作法,適合個人膚質偏乾、或對油需求度高的人(不油就沒有安全感的人)。

請注意,這不是指氣溫很低的時候!當氣溫低時,油性肌、乾性肌、年輕肌、老人肌,任誰都一樣,皮表就是「無油」可用!

所以,改個方式應急,先擦油!嬰兒油、植物油、基礎油、身體按摩油等等都OK

擦了油脂後,再以平時使用的身體乳、滋養霜擦在上頭。請不用擔心營養成分會不會被先擦的油脂擋住,

基本上,油並不等於是大分子。更多時候,油還具有幫助滲透的效果。


 

 『濕冷』vs『 乾冷』的保養竅門

 

上星期【乾冷】了幾天(最低溫在10℃左右),氣象預報說這星期四左右會再來個【濕冷】幾天,低溫也預計是10℃。

相信,不少人就在上星期那三四天的乾冷期,已經因為「乾癢」把手腳身子「扒傷」了。

更氣人的情況是:明明很規矩細心的擦了乳液、嬰兒油了,還是滿身抓破皮,難不成還不夠油?不夠滋潤?擦的不夠厚?

 

但怪了!怎麼做才叫做好保濕呢?一直呼擦保濕乳液就對了嗎?

關於冬天的身體保養,去年寫了一篇,有興趣者可以再回顧一下:冷!檢視一下保養方式  保濕篇 

這一篇,我來預言一下這相隔一星期,卻都要下到10的兩波寒流,肌膚將會有什麼樣不同的感受。

冷!毛孔的油,自然流串不出來,缺脂是一定的啦!

體溫越是照顧不到的地方像是手肘以下、大腿小腿等區域,皮脂更是分泌不出來油。

跟環境氣候一起冷冰冰的地方,像是腳丫子、雙手,原本就少皮脂腺,這時候就直接進展到乾「裂」。

 

一樣的10,濕度低時,頭髮因靜電飄揚、汽車門把會電人、雙手雙腳不只乾裂,還粗糙到不行。

一樣的10,濕度高時,感覺就要逼近0℃ 的凍冷。棉被冰冷蓋不暖和、衣服不乾、浴室潮濕。但肌膚沒那麼會發癢、也不發粗。

所以,乾冷與濕冷的保濕方式是不一樣的。

 

遇到上星期的乾冷天,一直擦乳液、嬰兒油是不夠的。因為不只是毛孔出不了油,連角質都乾渴難耐。

所以,塗上乳液後,得再補上保濕凍膠,才能解除「乾癢警報」。

不論用的是嬰兒油、植物油或者高滋潤度的乳液,一天擦一次就夠了,接下來,補保濕凍膠就對了。

覺得有緊繃的感覺,就補擦保濕凍膠,才能舒乾燥緩緊繃。

當濕冷時,反而比較簡單,只要補充乳液或嬰兒油植物油等油脂就能過關。


總結小筆記

  • 夏季保濕選擇 小分子清爽保濕配方如保濕化妝水、保濕凝凍,維持毛孔呼吸排汗,才不會悶住皮膚。
  • 低溫濕冷,身體肌膚缺油,乾養時(擇一):

          ①使用高油脂身體乳霜(強調異位性皮膚炎、敏感性肌膚專用的藥廠品牌油脂率30%,一般15%)

          ②洗完澡後,在浴室裡剩餘水氣裡,先薄擦一層擦嬰兒油/身體油/植物油,再擦平常的乳液

  • 低溫乾冷,身體肌膚缺油缺水,粗糙乾裂時,高脂乳霜後於末端緊繃處再加一層保濕凝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epjournal 的頭像
    keepjournal

    ★ 私房筆記本 ★

    keepjourn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